
太湖石常与园林相伴相生,不仅在园林中经常出现,在诗词和元杂剧中也是文人所经常描述与表现的对象。“瘦”“漏”“皱”“透”是其相石标准又是美学原则。太湖石不仅在园林中真实可观,妙趣横生,在文学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联想与审美想象。从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太湖石形象中也可以深刻认识到文人与太湖石的不解情缘。
在丰富悠远的赏石文化中,历代文人、诗人、画家、作家把太湖石放在首屈一指的位置。太湖石因原产于江南地区太湖流域而得名,其体型较大,孔洞繁密,形态浑然天成。初看丑怪奇崛,细品野趣横生,自然秀美,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与收藏,借此彰显君子之雅致。
太湖石与园林可以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石文化鉴赏中的奇石。所谓“无石无园”。石作为园林的风格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有太湖石。园林活动始于秦汉,盛极一时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宋代书法家米芾,被称为“石颠”,在《素园石谱》一书中提出了相石四法“瘦”“漏”“皱”“透”,这既是相石标准,也是对太湖石的审美高度概括。